桃树在中国民间作为辟邪之木由来已久。正史中关于桃木辟邪的记载可上溯至《左传》:鲁襄公到楚国时,遇楚康王病逝,便命巫师用桃荆做法祛邪。当时肥城属鲁,这种桃木辟邪的风俗亦应有之。东汉泰山郡守应劭所著《风俗通义》中记载:“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,垂苇茭,画虎于门……冀以御凶也。”当时肥城属泰山郡,这段记述应是肥城民俗的再现。元末明初人陶宗仪《说郛》卷十引马鉴《续事始》也有类似记载:“《玉烛宝典》曰:‘元旦造桃板著户,谓之仙木……’即今之桃符也。其上或书神荼、郁垒之字。”由此可见,桃木辟邪是原始巫术信仰的物化,是古人灵物崇拜的表现,是宗教的法物和风俗符号,蕴涵着复杂的文化内容。随着对桃树的崇拜,桃木逐渐成了压邪祛灾、祈求平安的象征。旧时端午节五更,肥城民间习惯在此时采摘东南方向的桃枝拿回家避邪,故有“三五充阳辰,东桃制百鬼”之说。桃枝拿回家用于悬挂避邪,或煎汤浴饮治病。端午节时,桃乡人们还有让老人、小孩佩戴小桃木剑、桃核篮、桃木棒等桃木饰品辟邪的习俗。肥城桃乡还有一个很特别的习俗——崇拜“桃王”。桃王是肥桃由一个花芽开出两朵桃花呈并蒂状而形成的,果实一大一小,大的比一般正常大桃还要大,故称“桃王”。桃农如果发现了桃王,要上供烧香,磕头敬神,祈求桃王保佑桃行丰收。这种由辟邪引申而来的敬神祈福风俗,为肥桃所独有,并发展为温馨的吉祥文化。
桃木的辟邪作用在民间根深蒂固,而肥城与桃木辟邪有关的传说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。《城无西门的传说》正是桃木辟邪文化的一个例证。相传,元朝复置肥城县后的县城刚刚落成,形似卧虎,气势磅礴。后经数年续建,城内街道纵横,店铺林立,成为全县的政治中心,又是全县物资集散地,因而车水马龙,好一派繁荣景象。唯有西城门内空旷非常,独有一座城隍庙。官府下令在此举办庙会。庙会一开始,便发生了多名男子被美貌少女从西城门诱入山洞的蹊跷事。次日夜,又突遭龙卷风袭击,城内破坏严重,百姓一片恐慌。时任县令宁某独坐衙内,百思不得其解。忽有一老者求见,留柬一封,一转眼不知去向。宁县令忙拆柬看:
一、堵西门。迎陶峰,望陶峰,惹怒隐仙;扮美人,装美人,巧设机关;拆西门,堵西门,不留迹痕;心平静,衙平静,可保万年。
二、西虎坎[⑩]植桃林。桃林冬似火,红花春争艳。夏秋蟠桃六,鬼祟吓破胆。
三、改建大邑门。杨木梁来榆木檩,杏木窗户桃木门。门旁栽植佛桃树,避邪驱祟保安宁。
宁县令全部照办,果然安然无恙了。直到抗战爆发前,肥城老城的城墙无西门,整个城隍庙街,没有开正西大门的,西半城内外遍是桃林。后来因战火摧残,桃林灭迹,然种植栽培桃树在县城附近已成传统。这个流传民间的斗妖故事,体现了古代肥城人民祈福辟邪、追求安宁吉祥的文化心理。